注册忘记密码
虾类养殖龙虾养殖对虾养殖青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基围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斑节对虾养殖

暴雨天气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调查

2023-12-15 13:53| 发布者: 《海洋与渔业》杂志社| 查看: | 评论: 0


  ■广东省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林壮炳 李顺茂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林耿中/文
  
  每年5~9月是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多发季节。每次暴雨前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影响。

  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从2011年5月开始,以汕头市潮阳区、金平区牛田洋、澄海区、濠江区、潮南区等为重点,开展暴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影响的调查研究,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一、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1.5~2013.5。

  2、调查地点与面积:分别调查汕头市潮阳区养殖池塘2.5万亩(其中淡水模式2万亩,海水模式0.5万亩),金平区牛田洋2万亩(其中淡水模式1.5万亩,海水模式0.5万亩),澄海区0.8万亩(其中淡水模式0.6万亩,海水模式0.2万亩),濠江区0.5万亩(全部为海水模式)、潮南区0.2万亩(全部为淡水模式),共6万亩,占汕头养殖总面积的1/4。

  3、调查内容:
  (1)水质监测:从2011年5月起,在汕头市牛田洋围垦区汕头市大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000亩养殖池塘设立4个监测点,海水池塘和淡水池塘各2个监测点。暴雨前后两天,采集水样,测定水质pH值、盐度、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磷酸盐、溶解氧、水色、透明度等主要理化指标,水体的盐度、透明度、温度、溶氧、pH值等参数采用水质分析仪现场测定,水体内的亚硝酸盐氮、氨氮、磷酸盐等是在实验室内按照海洋监测规范方法测得。
  (2)生产调研:主要调研养殖条件、养殖模式、清塘方法、具体养殖过程包括放苗、投入品(饲料、肥料、药品等)、以及病害发生情况等。
  (3)病毒检测:对虾样品送交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

  二、调查结果

  1、水质监测
  2011年6月24~26日和2013年5月22日汕头市下了暴雨,以此监测进行分析,暴雨前后一天4个水质监测点之间的水质变化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各池塘暴雨前后一天的水质都发生较大变化:水温大幅下降,透明度增加,pH值下降,溶解氧减少。表1和表2分别是四号监测点(淡水池塘)和二号监测点(海水池塘)的监测结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生产调研
  (1)养殖方式:以南美白对虾为主,混养淡水家鱼的淡水鱼虾混养模式;以斑节对虾或南美白对虾、青蟹为主,混养海水鱼类的海水鱼虾混养模式。
  (2)养殖条件:每个池塘面积10~100亩不等,水深1.2~2米,都有配套增氧机。淡水鱼虾混养模式不换水,海水鱼虾混养模式微换水。
  (3)清塘方法:大多使用25㎎/L茶子饼和1㎎/L敌百虫清毒塘,少数使用漂白粉清毒塘。

  3、水色变化情况
  清塘药物使用茶子饼和敌百虫消毒的池塘,暴雨后一周左右,水色大多由淡变深,由绿色或黄褐色变成蓝色,蓝藻大量生长,成为优势种;清塘药物使用漂白粉消毒的池塘,暴雨后一周左右,水色大多由淡变深,水色保持绿色和黄褐色,或两种水色互相转换,蓝藻一般不占优势。

  4、发病情况
  暴雨过后5~8天对虾便开始发病死亡,主要是“偷死病”,少数白斑病。今年发病情况比2011年严重,海水模式比淡水模式严重。表3是汕头市各养殖区的对虾发病率。

  三、小结

  1、暴雨前,由于气压低、天气闷热,使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导致养殖对虾和其它水生生物处于不适状态,少数微生物(藻、菌)开始死亡;暴雨时,水温急剧下降,光照减弱,微生物出现大量死亡,藻菌相出现转换,池塘的微生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对虾发生“应激”反应;暴雨后,天气晴热,多数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败,导致池塘水质变差,底层缺氧,对虾容易患病,发病率较高。

  2、患病活力差或刚死的对虾被个体大而健康的对虾残食,导致池塘里个体大的对虾相继感染死亡。

  四、对策建议

  1、清毒塘时,一次性进满水,并封闭水闸,采用漂白粉彻底消毒后,待毒性消退再接入芽孢杆菌,以防止今后蓝藻的发生。然后适时分次放养鱼、虾苗。

  2、虾苗要在中间培育池或养殖池围隔里,用优质幼虾粉状饲料强化培育至体长3~4㎝规格,才放归养殖池塘。

  3、混养鱼类要根据鱼类食性合理搭配,配养少数捕食性鱼类,以清除活力差不健康对虾。

  4、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全部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微生物死亡。

  5、暴雨前后,分别泼洒一次沸石粉,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池塘藻菌相稳定,沸石粉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25公斤。

  6、暴雨前中后,少投或不投饲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机物耗氧量,同时增加鱼虾活动量,以摄食池塘微生物,从而减少池塘生物总耗氧量。



  本文由《海洋与渔业》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