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水产综合病害淡水鱼病淡水虾蟹病鱼病图谱海水鱼病乌龟甲鱼病害海水虾蟹病海水贝类病害育珠蚌病鲍鱼海参病

鲤鱼也会长“痘痘”,究竟怎么一回事?

2023-12-15 13:10| 发布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综合 | 查看: | 评论: 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几天小编逛商场的时候在超市门口看见一个偌大的水族箱,里面养殖了十几条不同颜色的观赏鱼,远远看去,颜色十分艳丽。走近仔细去看,却发现有几条锦鲤皮肤表面有零星的乳白色斑点,大小不一,就像是小小的脓包,和人类皮肤上的痘痘特别相似,实在是影响美观(忘记拍照了)。难道鲤鱼也会长痘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回家后,小编搜索大量资料,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痘疮”的鱼病,且主要危害鲤科鱼类。

    它是由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病毒性鱼病,病毒直径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病毒复制适温为15℃~20℃。主要危害一、二龄鲤鱼鱼种,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5℃以下易发病。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庆幸的是在发病期间同池其它鱼类都不会被感染。

    一、流行情况

    此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目前在朝鲜、日本也均有此病发生。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时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高于18℃后,患病鱼类会逐渐自愈。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降低鱼的商品价值,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同池混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及赤眼鳟不会被感染。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

    二、发病症状

    早期病鱼的体表出现小斑点,以后增大、变厚,形成表皮的“增生物”。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1cm左右到数厘米,或者更大些,厚1~5毫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原为光滑,后来变得有些粗糙,呈玻璃样或蜡样,有时不透明;颜色为浅乳白色、奶酪色,以及褐色,在有血管分布处则呈桃红色,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分层混乱,常见有丝分裂,尤其在表层,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染色质边缘化;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且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病严重的鲤鱼,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大量小突起融合成一片

    三、如何有效诊断

    1、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

    2、进一步诊断则进行生物组织切片,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

    四、如何预防

    1、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增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2、鱼池彻底消毒,鱼种入池前严格消毒,以控制有病原的水体。

    3、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患有痘疮病的养殖场购进鱼种,不用患过病的亲鱼繁殖。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流行地区改养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4、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鲤鱼种消毒工作,注意调节好水体的PH值,使之保持在8左右。

    5、将0.5千克大黄研成粉末,用开水浸泡12小时后,与100千克饵料混合制成药饵,给越冬鱼投喂5~10天。

    6、放养前用聚维酮碘20克/立方溶液浸泡5分钟;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镜检下的鲤鱼痘疮病疱疹病毒

    五、如何治疗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投喂大黄药饵,一次量,每一千克饲料混50g大黄粉,大黄粉用开水侵泡12小时,一天一次,连用5~10天。同时全池遍洒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病毒灵,有一定疗效。

    4、排去原池水3/5,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pH为9.4,10小时后加入新水。

    5、用复合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粉,一次量,每一立方水,0.1ml,或0.45~0.75ml,全池泼洒一次。

    6、银翘版连根,或七味板蓝根,或清热散,一次量,每1kg饲料,3.2~4.8g,或6~8g,一天两次,连用2~3天。

    7、扶正解毒散或黄连解毒散,一次量,每1kg饲料,均为6~8g,1天2次,连用7天。

    8、二溴海因或溴海因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克/立方米。

    9、碘伏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升/立方米。

    以上治疗方法大多还是针对池塘或者水库、网箱养殖鱼类,由于养殖密度大,水温溶氧等因子不好控制,因此更要在前期做好预防。眼下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水温在15度左右,鲤科鱼类很容易感染此种疾病。尽管其危害性没有其它鱼病严重,养殖户也不能掉以轻心。好在此病不会传染其它养殖鱼类,在这个期间,养殖户提前做好预防,一般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对于观赏鱼爱好者来说,如果遇上自家鱼缸的鱼类感染此种疾病,情况不严重时,进行换水消毒,适当提高溶氧和水温,一般水温在18度以上,病鱼会慢慢痊愈;如果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最好把病鱼捞出销毁,切断传播。总而言之,小病还需谨慎对待,一切还是以预防为主。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郑露整理】

(本文已被浏览 16519 次)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