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国内水产国际水产市场动态业界动态水产养殖水产种苗水产药品水产设备水产加工水产出口水产灾害农业气象水产养殖百科特种水产养殖水质调节技术行业资讯企业报道科研院校科技动态展会交易会政策法规行业百科风云人物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养殖宝典特种养殖合作社专题其他专题营养美食致富经养殖基地统计数据最新商机技术交流

“水面种菜,水下养鱼” 福建漳州长泰夫妇的这种养殖模式厉害了

2023-12-12 16:54| 发布者: 福建日报| 查看: | 评论: 0


所谓鱼菜共生,即淡水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相结合。“水面种菜,水下养鱼”是其基本形态。在这一模式下,养殖废水经由植物根系吸收与净化,重新回流鱼池,同步实践着循环农业与立体农业的理念。

鱼菜共生的技术起源,难以考据。业内共识是,数千年前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农事场景,已初具鱼菜共生雏形。而其现代化运用,则归功于西方园艺爱好者在全球的推广。近年来,在国内,鱼菜共生的概念,多出现于新农人创业故事中,甚至引发资本关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鱼菜共生系统运作流程。 杜正蓝 制

种养业的一场“革命”

39岁的洪百中,是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的返乡创业者。10年前,他与妻子康清珠一同辞去在泉州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金仑家庭农场。在全村养猪且效益不俗的情况下,夫妇俩选择更具生态性的家兔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起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鱼菜共生系统全景
  
2015年,同样基于生态考量,洪百中夫妇试图改造湖珠村的养鱼业。
  
“全村大约有300亩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洪百中说,当时,养殖户奉行的是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方法,“大量含有氨氮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既造成浪费,又易引起周边水体污染。而工业化养鱼,则因高昂的成本难以推而广之”。
  
这时,零星见诸报端的鱼菜共生模式,引起了洪百中的注意。
  
“在鱼菜共生模式下,微生物将水体中由饲料残渣与鱼粪产生的氨氮,分解为可被植物吸收的矿物质,经由蔬菜根系吸收与净化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洪百中说,低排放、节水省力,是这套技术的核心价值。时常被业者提及的数据是,鱼菜共生可实现90%以上的节水率。同时,在理想状态下,鱼菜病害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药肥使用减少,食品安全得到保证。此外,一地多用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了增收的可能。
    
实际上,在农业发展史上,鱼菜共生模式有迹可循。中国古代先民就曾利用鱼塘表面竹筏种菜,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还有稻田养鱼的传统。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88年,由上海农业专家丁永良领衔的技术团队,就曾涉足过该领域的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步。
    
1990年1月10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一成果:“鱼虾水中游瓜菜水面生,上海试验成功鱼菜共生系统,开创了蔬菜渔业生产工厂化立体化的新途径。”只是,沪版鱼菜共生系统未实现大规模市场推广。
    
鱼菜共生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则源自海外园艺爱好者的推广。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参与者逐渐看到了其市场潜力。在行业宣传中,鱼菜共生甚至被视为种养业的一场“革命”。因此,在一众新农人创业故事中,时常可见鱼菜共生的身影。
    
龙岩漳平人杨志航于2014年开始,在自家阳台试验鱼菜共生小型系统。获得成功后,他在厦门天竺山下创建了蔬小鱼鱼菜共生生态农场,为周边农家乐供应鲫鱼、鲤鱼、罗非鱼、黄瓜、西红柿等鱼菜产品。三个90后香港青年,于广东江门投建50亩的鱼菜共生系统,获得千万融资的故事,更让市场感到振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洪百中正在整理鱼菜共生系统种植床上的金线莲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百中夫妇,决定以鱼菜共生作为农场创业的新节点。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的,是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洪建基的团队。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2017年12月,占地 280平方米的工厂化鱼与野特菜共生生态循环项目,在金仑农场投入使用。

共生系统协同反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水面种菜

尽管技术细节有所不同,但市面上的鱼菜共生项目,大多遵循相似的技术框架——水面种菜,水下养鱼,养鱼少换水、种菜不施肥。

“饵料残留与鱼的排泄物,在水体中形成氨氮。养殖废水由水泵抽取,先经过瓦砾槽物理过滤,再经历硝化池微生物分解,氨氮被转化为硝酸盐,最终被种植床上的植物吸收,氨氮得到固化。废水变清水,又回到了鱼池中。”洪建基表示,在更为复杂的系统中,瓦砾槽中还可引入蚯蚓,以提高分解能力。国内部分项目甚至增加起雾栽培装置,来提高蔬菜种植管理水平。
 
两套生产体系的协同互馈,是一个精准匹配与精确计算的过程。
 
“水体净化程度决定着水下养殖质量,需要严格把控氨氮、溶氧值、PH值等指标;养殖废水提供的营养成分的多寡,则与蔬菜生长密切相关。”洪建基说,这需要合理控制养殖与栽培比例,让养鱼产生的废水,正好供应蔬菜生长,蔬菜根系净化过后的水体,又正好满足养鱼要求。
 但难度在于,鱼菜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品种对水质有不同要求,而随着鱼长大,产生的氨氮也将增多;蔬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也有所不同。”洪建基说,这就需要大量实验与实践大数据作为支撑,并随时根据品种与生长周期的改变而做出动态调整。但目前,相关数据积累尚未成体系,鱼菜共生尚未走出技术摸索阶段。在效益权衡中,他们以鱼的产量为第一考量。
 
施肥用药也应更加克制。“鱼菜共生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使用农药与化肥,则波及鱼类生长,鱼药失范使用,也将影响蔬菜生长。”康清珠表示,鱼药使用被严格控制,蔬菜药肥使用则完全禁止。
 
为此,他们选择栽培病虫害较少的野特菜。洪建基所在的亚热带农业研究所,长期从事野菜与特菜选育种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紫背天葵、冰菜、马齿苋、羽衣甘蓝等是其主推品种。“以紫背天葵为例,它适应性强,栽培简单容易,病虫害少,可免受农药污染,被认为是具有高经济效益的无公害蔬菜。”洪百中表示,对于偶发的蔬菜病虫害,则采用粘虫板、魔鬼辣椒水驱虫等物理与生物防治方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洪百中正在整理鱼菜共生系统种植床上的蔬菜
  
在洪建基看来,这套技术体系,还需要解答的问题是,鱼菜共生模式下的产品品质,是否更优于传统种养。“由于减少了药肥使用,鱼菜产品更加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至于其营养成分,则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洪建基说。事实上,业内已有少量研究成果问世。早前,有研究者便通过对照实验,得出鱼腥草与罗非鱼共生,能够显著提高罗非鱼消化能力的结论。

多重商业模式

尽管具有生态属性,但鱼菜共生的产业化历程与其技术发展并不同步。期待中的改造传统种养业,仍未真正得到实践。“鲜有真正通过这套技术规模化供应蔬菜和水产,园艺爱好者把玩与部分农场小体量试水,占据大多数。”洪建基坦言,除了技术有待完善,鱼菜共生的推广还面临着市场接受度有限、投资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大资本介入等多重瓶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来自全省各地青年农场主来参观鱼菜共生项目 

以成本为例,洪百中投建的鱼菜共生项目,占地280平方米,综合投入约27万元。这对于习惯传统池塘养殖的农户而言,成本不可谓不高。因此,洪建基认为,鱼菜共生的商业化,不能停留在卖鱼卖菜,而应有多重盈利模式。他提倡的是,将鱼菜共生系统,植入休闲农业与阳台农业两大应用场景中。

 “一方面,依托生态农场,鱼菜共生系统可以发挥生产、体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洪建基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技术原理,开发出小型简易鱼菜共生系统,占领城市家庭阳台,既能作为绿植,又能供应新鲜食材。
 
这样的设想即将在洪百中的农场得到实践。“首先,我们将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的方式,为社群成员供应鱼菜产品;同时开发微型鱼菜共生设备,通过收取押金进入家庭阳台、酒店饭店、休闲山庄、度假疗养院等场所,并提供技术及种苗;而在农场,鱼菜共生工厂则与生态餐厅实现了连接。”康清珠说,他们还正在试验水上种植金线莲等中草药材,以拓展鱼菜共生的外延。
 
洪百中的另一个愿景,是让鱼菜共生系统走向室外,运用于池塘养殖中,真正改造传统养殖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洪百中正在给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农场主介绍鱼菜共生项目
 
“普通农户对于投入成本相对敏感,让他们斥巨资发展工厂化鱼菜共生产业并不实际。”洪百中表示,目前已在湖珠村的6亩鱼塘,开展了鱼菜共生试验。按照粗略测算的效益,每亩草本产量由约150公斤增加至250公斤,发病率降低近30%。加上种植空心菜所增加的额外收入,每亩收益净增加约1400元。未来,这项计划将在全村推广。但洪建基认为,鱼菜共生技术在室外的运用,在规模、净化方式、种植床架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还需要更加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