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水产综合病害淡水鱼病淡水虾蟹病鱼病图谱海水鱼病乌龟甲鱼病害海水虾蟹病海水贝类病害育珠蚌病鲍鱼海参病

鱼病知识--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2023-12-11 12:03| 发布者: 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公众号 | 查看: | 评论: 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病原
鱼类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 的病原为鱼类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该病毒隶属于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是一种不分节段的单链负义RNA 病毒,全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VHSV呈子弹状,长约180纳米 ,直径70纳米。从3’端至5’端依次包含N-P(M1)-M2-G-NV-L 六个基因,分别编码病毒核蛋白、磷蛋白、基质蛋白、糖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聚合酶蛋白。VHS严重危害虹鳟、大菱鲆和牙鲆等鱼类,常导致鱼类脾肾坏死、变性及全身性出血等症状,死亡率达90%以上。主要流行于欧洲及北美,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申报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传播途径
病鱼及病鱼污染水、污染物、食鱼鸟类等均是病毒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主要经鱼鳃进入鱼体产生感染;病鱼或无症状带毒鱼粪便、尿液和精卵液均可排出病毒,通过水体扩散传播病毒,引起疾病流行,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鱼群各鱼龄阶段均可感染,鱼龄越小越易发病死亡,亲鱼较少发病。VHS虽然可全年流行,但发病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VHS的主要流行季节是冬末春初(水温6~12℃),水温上升到15℃以上,发病率降低。
 
临床症状
VHS的主要特征是出血。在自然条件下,VHS的潜伏期为7~25 d。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表现差异,VHS可以分急性型、慢性型和神经型三种类型。
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发病迅速、死亡率高(鱼苗可达100%)。主要表现有病鱼嗜睡,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鳃因贫血而苍白或出现花斑状充血,皮肤、鳍条基部、眼眶四周以及口腔上腭充血,肌肉和内脏有出血症状,消化道内无食物。
慢性型的病程长,为急性感染期之后的流行中期,表现为亚临床,主要症状为体色发黑、眼外突、鳃苍白和肿胀;体表很少观察到出血症状,解剖可见肌肉和内脏可见出血;病鱼动作迟缓,但死亡率较低。
神经型多见于急性感染后的流行末期,为病毒感染脑部所致,病鱼临床上表现为运动异常,包括静止不动或沉底、快速蹿动或螺旋转动、异常剧烈游动等神经性症状,部分鱼还可狂游甚至跳出水面。剖检无明显的病变。病鱼可缓慢死亡,但发病率及死亡率低。
 
检测
对于VHSV的检测,目前有细胞培养、人工感染,出现细胞病变(CPE)后,用中和试验(NT)、免疫荧光(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PCR中的一种方法对病毒进行确认。其中实时荧光RT-RPA,与PCR术相比较,具有成本低、耗时短、操作简单、不受检测场地限制等优点。通过简便、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有利于尽早切断病原传播,降低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雨,郑晓聪,温智清,贾鹏,孙洁,毛明光,田城城,黄倩君,秦智锋,刘荭.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实时荧光RT-RPA恒温检测方法的建立[J/OL].中国兽医科学,2020(04):1-8[2020-03-20].https://doi.org/10.16656/j.issn.1673-4696.2020.0064.
[2]翁善钢.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与诊断[J].水产养殖,2014,35(02):49-50.
[3]陈爱平,江育林,钱冬,陈昌福,李安兴,黄捷,杨冰.水生动物疫病病种介绍: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J].中国水产,2011(02):57-58.
(本文已被浏览 567 次)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