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娃娃鱼专题龟鳖专题蛙类专题牛蛙养殖

福建宁德市屏南县生态“棘胸蛙”跃入“央视”视野

2023-12-15 13:12| 发布者: 屏南网| 查看: | 评论: 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央视记者正在现场拍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张纬定给养殖户介绍活体饵料黄粉虫

  10月19日,惠风和畅,秋高气爽,屏南县双溪镇际洞村棘胸蛙养殖基地里发生了一件稀罕事。“哥们,麻烦挪这边些,那边光线有些不足……你们几个养殖户也挪近些,对!”正操着一口流利京片子说话的是摄影师陈凡。原来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节目·《科技苑》栏目组正在这拍摄专题片。

    小小山村,跃出全国最大棘胸蛙养殖基地

    央视记者缘何不远万里来到这个福建的小山村拍摄专题片?

    “近期,我们央视7套农业节目要做一个关于两栖类动物的专题片,片长约23分钟。原先联系了几家养殖青蛙、蟾蜍、大鲵等两栖动物的养殖场,由于规模有限、科技含量不高等原因,都不太理想。后经网络搜索,发现清水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且多项养殖技术领跑国内同行,生态养殖的棘胸蛙,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卖得火到‘爆’。经研究后决定到该养殖基地拍摄这期节目,节目一报批,我们就联系上郑朱昂高工过来了,计划从10月16日拍摄到20日。”栏目组的郑国隽编导解释。

    棘胸蛙有什么奥秘?山沟沟里又是怎么跃升出目前中国最大的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呢?

    棘胸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目前发现的单体最大的蛙类,以独有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高蛋白、低脂肪和富含多种独特微量元素,成为餐桌上的最爱,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目前,生态养殖的棘胸蛙市场上供不应求,批发价每斤150元,春节前后每斤高达180元。

   “人工养殖棘胸蛙,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挽救濒危野生棘胸蛙,又可以发家致富,可谓一举多得。”公司老总张纬定笑着说。

   笑容背后,清水源公司的成长历尽了艰辛。1996年,年轻的张纬定立志在山清水秀的屏南老家走出一条生态养殖的路子。他在屏南上洋头投资养殖美国牛蛙,可由于经验不足,养殖不见效益。因美国牛蛙种蛙价格高,养殖成本大,脑子灵活的张纬定把目光投向了农村人心目中的天然滋补品,有“石鸡”之称的家乡野生棘胸蛙。

    想到就做,1998年,张纬定和朋友一起开始人工养殖棘胸蛙。此后,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清理蛙塘、处理剩余饲料,喷水减温,投放蚯蚓、蝇蛆、黄粉虫这些蛙类喜食活体饲料。平时,还要做好棘胸蛙疾病防治,钻研棘胸蛙的养殖技术,没有一时半刻空闲。一位淳朴的农村娃,踏上了把野生蛙变成仿生养殖蛙、从技术上的门外汉变成地地道道的土专家、从个人单打独斗转变成公司规模化养殖的道路。

    他拆了自家菇棚建蛙塘;爬山涉水,披荆斩棘,用塑料管引来1公里外洁净的山泉水;翻山越岭,在山涧岩石缝隙中,用手抓、用土箕捕涝,抓来10多只成蛙和数百只蝌蚪。此后解决饲料难题,攻克病蛙和死蛙问题技术难关,张纬定和他的伙伴迈过一道又一道坎,取得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

    攻克难关,“蛙卵孵化”“蝌蚪变态”技术国际领先

    2004年,张纬定养蛙已经验丰富,他信心满满和朋友共同投资建立清水源棘胸蛙科研养殖基地,两年后成立了清水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可这条路并不平坦。

    蛙好养,卵难孵,小蝌蚪变态成活难!

    研究养蛙阶段影响被忽视了的“蛙卵孵化”和“蝌蚪变态率”成了大麻烦。当时,蛙卵的孵化率只有20%多,蝌蚪的变态成活率也只有20%,这就意味着辛苦培育棘胸蛙产出100只卵,最终只有4、5只能成活,长成成品蛙,这对公司大规模养殖的伤害是致命的。由于公司产出和收入低,而科研攻关、活体饲料款,工人工资和日常开支巨大,从2004年起,每年都要亏损数十万元,持续了1年、2年……5年。渐渐的,合作伙伴顶不住,散了;老婆、孩子坚决反对,家人苦口婆心劝说:“那是个无底洞,不是我们小农民能玩得起的,放弃吧!”倔强的张纬定没有放弃:“我坚信养殖棘胸蛙前景光明”。

    是的,曙光就在前方,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在一次由县纪检部门牵头开展的“转作风,提效能,下基层”科技干部结对子帮扶活动中,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郑朱昂得知了清水源基地的窘状。他主动联系张纬定,为他排忧解难,技术指导、科研攻关,在他的努力下,省、市、县各级部门知情纷纷援手。2009年,时任宁德市林业局局长的程树平专程来到基地,对张纬定说:“小张,能不能把你的蛙带到‘三明海峡两岸林博会’参展,把产品推出去。”那一刻,张纬定喜极而泣。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棘胸蛙展台前伫立良久,称赞不已,棘胸蛙打响了知名度。

    通过郑朱昂牵头,省科技厅、省农科院领导多次带领专家亲临指导,省科技厅拨出科研资金15万,把棘胸蛙养殖列入生物技术调控及健康养殖科研项目。省农科院把养殖场当作实践基地,并专门选派研究生,到基地实践。县畜牧水产局把养殖场列入科研养殖基地,2013年,“屏南县棘胸蛙规模化养殖及示范推广项目”被评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重点项目,划拨30万科研经费,进行大力扶持、推广。

    2009年,公司棘胸蛙“卵孵化”和“蝌蚪变态成活”技术相继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前沿。棘胸蛙卵的孵化率达75%多,蝌蚪的变态成活率高达95%。公司起死回生,张纬定还清了旧账,准备大展拳脚。

    现在,屏南县清水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共投资1000多万,占地50多亩,年产商品蛙2万多斤;今年300万只蝌蚪、小蛙热销全国各地。省内外养殖户、客商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取经,洽谈业务。

    面授机宜,“土专家”现场传授养殖秘诀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古训,而张纬定却“不”!在央视栏目组录制节目期间,宁德飞鸾的陈华庆4兄弟和周宁客商小周慕名来到“清水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实地取经,准备进行棘胸蛙生态养殖。

    张纬定热情地领着“取经”的养殖户进入蛙“居”。种蛙池、蝌蚪池、小蛙变态池、病蛙疗养中心……一排数十个隔间整齐有序。

    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来到种蛙池里。这儿一片清凉,两条30余米长、米许宽的水泥道加上中间一条10余厘米宽的隔水线将种蛙池割成4条水道,许多拳头大小的黑色棘胸种蛙静卧在清水中。

    张纬定探手抓住两只种蛙开始传授经验:“雄蛙体型较大,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雌蛙体型较小,胸腹部光滑无刺……一般在晚上交配,雄蛙‘呱呱’叫,雌蛙有时会发出‘卡’应和,寻求抱对,精、卵都是排出体外授精。”

    “果然粗粗的。”陈华庆兴致勃勃地摸了摸雄蛙的胸部。“棘胸蛙养殖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呢?”小周插了一句。

    “水温变化影响最大,最适合的温度是18-28℃,蝌蚪生存的极限温度是29℃,超过就会死亡。棘胸蛙对水质要求很高,我们是从2公里外山上引清泉水过来。”张纬定指了指蛙池内的许多引水管道。

    “光照一定要适度,我们以前养蛙,一大批都得了软骨病。探索许久才知道究竟,原来是日光照射不足,营养里的钙得不到吸收。可如果光照太强,蛙又会得皮肤病。后来请教专家,采取隔一段距离安放一块玻璃瓦,购买大量猪骨头磨粉加入饲料,终于解决了软骨病问题。”

    张伟定带着考察户走过蝌蚪池和小蛙变态池,耐心地介绍着“养殖经”……

    一行人来到“病蛙疗养中心”,眼前是十几个隔离池。陈华庆看到一只棘胸蛙在一个隔离池里团团乱转,好奇地问:“这得的是什么病?”张纬定捞起这只病蛙:“脑膜炎,这种病主要是由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引起的,要特别注意,它很危险,传染很快,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通过水、皮肤在棘胸蛙之间传播,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引起大
面积死亡。它的病症特点就是团团转,乱转,很好认。”

    “这种病高发期在7、8月,和水质关系很大。我们每天定时巡池,如果发现团团转的,马上隔离治疗。然后对全池进行消毒,马虎不得。”

    “治疗要注意什么呢?”小周问出了考察户的心声。

    “用中草药防治棘胸蛙疾病,我们开创了历史。”张纬定有些自豪。“我们用中草药熬汁加入池水,得不同病的蛙放入不同的隔离池,加入不同的中草药汁,效果很好,75%都能治愈。”放回得脑膜炎病蛙,他又捞起另一个池里的一只病蛙。“这只是脱肛,主要是吃黄粉虫太多,虫壳硬引起消化不良得病。清洗一下患处,塞进去泡泡药,几天就好了。”说着他就现场演示起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接着又熟练地介绍了烂皮病、红腿病……他毫不留底,侃侃而谈。那股子“土专家”的气度令人折服。

    展望未来,“公司+农户”前景一片光明

    问及公司发展情况,张纬定眉飞色舞:“目前我们的棘胸蛙卵孵化率达到80%,小蛙变态率95%,居国际前列。我们已经形成较固定的产业链。”据介绍,饵料来源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利用熙岭、棠口、双溪等地养猪场丰富的猪粪资源,培育蚯蚓“太平2号”,公司以每斤9.5元的价格回收,同时,用蚯蚓粪便种植蔬菜、水果,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引进黄粉虫养殖技术,在路下、仕洋、际洞等地农户养殖,公司以每斤10余元价格回收。饵料养殖户每年产出饵料多的3万余斤,少的也有几千斤。公司还招收了10多位计生户工人进场做工,学习养殖技术。省内外数十家养殖户前来购种,学习技术。

    “我的下一步目标,是把公司建成集产、供、销于一体形成全国性规模效应的棘胸蛙生产和科研基地,带动周边省、市、县农民共同致富。”张纬定表达了决心。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