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国内水产国际水产市场动态业界动态水产养殖水产种苗水产药品水产设备水产加工水产出口水产灾害农业气象水产养殖百科特种水产养殖水质调节技术行业资讯企业报道科研院校科技动态展会交易会政策法规行业百科风云人物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养殖宝典特种养殖合作社专题其他专题营养美食致富经养殖基地统计数据最新商机技术交流

养殖中华倒刺鲃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3-12-12 15:41| 发布者: 北京水产 | 查看: | 评论: 0

  摘  要:在对已有的报道、著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试验研究的结果,较清晰的阐述了中华倒刺鲃与同亚属的另两种鱼的区别方法,中华倒刺鲃的食性和养殖中训食的技术、生活习性和日常管理的特点、常见病的防治等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中华倒刺鲃的养殖者和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倒刺鲃  养殖  问题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名青波,隶属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13]。多生活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系的江河中。因其具有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5 kg)、生长快、适温范围广(0~36 ℃)、抗病力强、饵料来源广、易驯养、成活率高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适合于池塘、水库、湖泊和集约化养殖,深受消费者及广大水产养殖者的青睐[19]。尤其是近年来江河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程度加重等原因,造成了野生资源日趋枯竭,货源紧俏,价格亦不断上升(市场价50元/kg左右),其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但该鱼毕竟是尚处于初步养殖开发阶段,作者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和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正确区别同科、同亚科、同属、同亚属几种鱼类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同属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的鱼类[13],外形相似,别名较多、相近,各地地方名不一,易引起混淆,作者发现甚至在专业刊物上也出现名称的错误。从养殖生产实际出发,我们对这三种鱼的辨别方法介绍如下:   1.1  学名、拉丁文名及地方名区分   倒刺鲃拉丁文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Oshima,地方名有青竹鱼、青竹鲤、竹八鲤、竹鱼(因其体色近似竹子的青色,外形与鲤鱼相似而得名,广东、广西两地常用这些名称);红脸、黑脸(因鳃盖在成熟季节常带红色或黑色,广西桂林如此称之);锯倒刺鲃(因背鳍的硬刺如锯齿而得名);红鲮冠(四川、甘肃等地用此名) [13]。 中华倒刺鲃拉丁文名Spinibarbus sinesis Bleeker,地方名有青波、青背、青板、乌鳞、光鱼、岩鲫[13]。光倒刺鲃拉丁文名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地方名有坑坚、黄娟、军鱼、光眼、刺鲃嵴、黑嵴、青棍[13]  1.2  外观区别 见表1。                  表1                       倒刺、中华倒刺和光倒刺的外观区别
学 名 体型 背鳍起点的位置 侧线鳞数 背鳍有、无硬刺 体色 鳍条
倒刺鲃 侧扁形 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 26~30 有且带齿 体青绿色、背部灰黑、腹部乳白 各鳍条浅灰,唯有腹鳍末端稍黑;背鳍基部附近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光倒刺鲃 长筒状 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20~26 无,但有一平卧倒刺,隐于皮下 体绿色、背部青黑,腹部乳白 各鳍条黄色,唯背鳍有黑色条带镶边,尾鳍上、下叶边缘略灰
中华倒刺鲃 侧扁形 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28~36 有且带齿 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泛银色光泽 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1.3  地理分布差异 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附属水系,如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境内[13];光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如西江、珠江、沅江、闽江、钱塘江等,在广西、广东、贵州、福建、海南、越南等地较多[13]  1.4  鱼苗阶段辨别   由于近年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的养殖面积迅猛增大,而亲鱼短缺、繁殖技术不成熟,这几种鱼的鱼苗供不应求,市场售价很高,同一规格、不同种间的价格相差甚远,倒刺鲃的价格约是光倒刺鲃的3~5倍,是四大家鱼的10倍左右,暴利驱动下,以假冒真事件时有发生。在幼苗阶段,个体分化发育尚未完全,辨别困难。生产中,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辨别:   1.4.1  看活动  倒刺鲃、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在卵黄消失后,喜欢靠池边活动,较为平静地集群于水体上层,喜欢停顿,易于捕捉,利用这一特征可辨别和捕获野生鱼苗。   1.4.2  看黑点  在幼鱼阶段这三种鱼的鳍条都为浅灰色或黑色,而倒刺鲃、中华倒刺鲃的背鳍和尾鳍基部有明显的黑斑,但两者背鳍起点位置不同,倒刺鲃的背鳍的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方,而中华倒刺鲃的背鳍的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方;光倒刺鲃的背鳍末端有明显的黑带,依据这些特点,可以在幼苗阶段将倒刺鲃、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区别开。     2  弄清食性 适当训食   中华倒刺鲃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但体长在10 cm以下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6~8];同时,10 cm以上的个体的食性是偏向动物性还是植物性食物也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中华倒刺鲃在自然界主要生活于河道的底层,栖息在底质为砾石的山谷河流中,白天多生活于湾沱和深潭之中,夜间到生长水草及水生藻类的岸边浅水带觅食[6~8]。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正确把握其食性及食性转化期,并及时有效的训食是取得好的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2.1  仔鱼至幼鱼阶段训食   2.1.1  鱼苗放养  鱼苗孵出后1 d左右(后期仔鱼阶段),体长10 mm,中华倒刺鲃即可摄食浮游动物,初期的训食应从此时开始。将其放入面积600~1 500 m2、水深0.6~1.2 m的池塘中,池塘应提前15 d左右用生石灰200 g/m2消毒、提前10 d左右施足经过充分腐熟发酵的粪肥、绿肥或沤肥200 g/m2左右。放养前用数尾鱼苗试水,24 h后情况正常方可放养。池水随着鱼的不断长大而以微流水逐日冲注加深。放养密度70~120 尾/m2。   2.1.2  鱼苗训食  鱼苗放养到池中后,前3 d以投喂浮游动物和蛋黄为主,投饵3~5 次/d以上,每次投饵15~30 g/万尾;第4~10 d投喂水蚤和含蛋白质45%(动物蛋白为主)左右的细粉状配合饵料;l0~20 d由投以动物蛋白为主的细粉状配合饵料逐步转化为投以植物蛋白为主的细粉状配合饵料,蛋白质含量可以逐渐降低至35%左右,投饵量逐渐增大到300 g/万尾左右,兼投水蚤;20~35 d保持投以植物蛋白为主(蛋白质含量维持在35%左右)的细粉状配合饵料,量不增大,兼投部分水草(浮萍之类),视摄食情况逐步改变水草的种类、数量,后期可适当兼投嫩的旱草。从最初的夜间满池投饵,逐步转化成早、晚池边(四周)投饵,最后转化为白天投饵。每天早、晚要坚持巡塘、观察水色,透明度一般在35 cm左右,若浮游生物过多,水质不良,则应注人新水,降低饵料生物的密度,保持水质清新。经过35 d左右的培育,鱼苗一般长到6 cm左右的规格,即完成了整个训食过程。   2.2  鱼种和成鱼阶段的饵料   中华倒刺鲃经过训食以后,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等。日常投饵可以参照草鱼、团头鲂、鲤鱼等草食或杂食性大众鱼类饵料投喂,不必投喂高价的动物性蛋白质为主的饵料,而应适量投喂水草、嫩的旱草、菜叶等,在保持水质清新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养殖水体的肥度,培养其天然饵料也很有必要。     3  掌握生活习性  做好日常管理   中华倒刺鲃属于广温性鱼类,适应温度为0~36 ℃,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2~28 ℃,当水温低于l0 ℃ 或高于30 ℃,其食欲减弱,因此在长江流域养殖该鱼,冬天也应考虑适量投喂,7~8月应根据天气、水温适当减少投饵量;水温超过34 ℃时基本停食,因此当养殖水体水温接近或超过该温度时,应及时加注温度较低的新水。在溶氧为2.5 mg/L时仍能正常生活,最佳摄食生长溶氧量为4.0 mg/L以上(四大家鱼的为4.0~5.5 mg/L),当水体溶氧低于l.0 mg/
(本文已被浏览 5204 次)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