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国内水产国际水产市场动态业界动态水产养殖水产种苗水产药品水产设备水产加工水产出口水产灾害农业气象水产养殖百科特种水产养殖水质调节技术行业资讯企业报道科研院校科技动态展会交易会政策法规行业百科风云人物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养殖宝典特种养殖合作社专题其他专题营养美食致富经养殖基地统计数据最新商机技术交流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丁凤琴:知心大姐推动渔农致富

2023-12-11 13:52| 发布者: 安徽网| 查看: | 评论: 0

丁凤琴是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30多年来,她坚持深入基层,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广大渔农走上致富道路。如今她已年过六旬,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她舍不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看不得渔农有任何损失。

工作辛苦不退缩

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在合肥见到了丁凤琴。“我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农村地区,这对身体很好,干脆把出差当旅游了。”她打趣说,但工作其实没那么轻松。

30多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丁凤琴代表水产所指导舒城县河南乡2000亩鱼塘的养鱼技术。最初,很多渔农不相信年轻的丁凤琴,丁凤琴勇敢地签订了产量目标赏罚合同。为完成任务,她住在河南乡政府,每天跑到各养殖户塘口辗转奔波、现场指导,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1年后,2000亩鱼塘产量全面提高30%。

第一次成功给了丁凤琴信心。1997年,为了更好地实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水产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丁凤琴在长丰县下塘镇主持开展试验示范。工作辛苦而繁重,丁凤琴跌过跤,受过伤,夏天被蚊虫咬一身包,冬天手脚冻皲裂,但都没有退缩。坚持四年后,终于取得可喜成绩。

科研转为生产力

作为虾蟹产业的领军人物,丁凤琴不断挑战传统农业,推进科技兴农。在丁凤琴的倡导和主持下,其所在技术团队已在全省建立了20多个核心实验示范基地,研究示范了9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生态种、养殖模式,发明6项专利,获得10项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及产地认证,既保护了耕地,也增加了水产品效益,还强化了产品的食品安全。

去年,丁凤琴提出的双重循环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得到重视,稻虾生态种养殖面积在全省迅速扩大,效果显著。全省龙虾养殖从2006年的不到1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亩。目前,这种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使农产品保持健康、强劲的势头,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丁凤琴说。近两年来,由于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河蟹养殖业出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现象。对此,丁凤琴和团队进行养殖技术模式改革,扭转了颓势,尤其是河蟹塘混养双季青虾,亩增收益2000至3000元。目前,我省开展河蟹塘混养双季青虾面积已达46万亩。

渔农收益是动力

丁凤琴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渔农的认可,他们亲切地称丁凤琴“大姐”,每逢遇到困难都会寻求她的帮助。丁凤琴则会耐心回复,有时挂掉电话还不放心,又主动回电话再叮嘱其他细节。

金寨县白塔畈乡青年农民汪雷想创业养龙虾,但缺乏技术。丁凤琴为此赶赴山区展开调研培训。在她的帮助下,汪雷的“稻虾共育”取得了巨大成功,走上致富道路。2007年,汪雷用水果和蔬菜精心雕刻了一个立体风景雕塑,上写“感谢恩师丁凤琴”几个字,这让丁凤琴感到很温暖:“我不过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却赢得了这样的尊重。”

现在,丁凤琴还负责一些重要项目,未来她将继续奔波。她说,想到能帮助渔农取得效益,工作起来就特别有动力。

本报记者 王翠/文 陈群/图

□记者手记

跟丁老师聊天,记者感觉挺轻松,在脑海中呈现的不光是“苦”和“累”,还有碧波荡漾的鱼塘、金灿灿的油菜花、渔农丰收后脸上的笑容……画面挺美,真有点像是她说的“旅游”。这或许就是人格魅力吧,诉说挺辛苦的事儿,却让人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忱、对工作的挚爱和一股孜孜不倦的闯劲儿。

丁老师已60多岁了,但她还在为信念奔波着,还在“念叨”着责任感,还是那么神采飞扬。作为年轻的我,真心佩服。想着有一天,待我年老时,回忆过去能如此充实,活在现在能如此满足,展望未来还有奔头,人生也就算圆满了。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