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水产综合病害淡水鱼病淡水虾蟹病鱼病图谱海水鱼病乌龟甲鱼病害海水虾蟹病海水贝类病害育珠蚌病鲍鱼海参病

影响水产药物作用的六个因素

2023-12-11 12:39| 发布者: 淡水鱼病防治实用技术大全 | 查看: | 评论: 0


    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表现,因此药物与机体两方面的种种情况都能影响药物作用。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

    药物的药理性质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药理性质是药物理化性质在生活机体上的反映。如应用氯乙烷所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与氯乙烷在皮肤表面急速挥发,使局部组织急速寒冷有关,这是药物的物理性质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的例子。更多的药物参加机体组织的生化过程而发挥其药理作用,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具有重大意义,如重金属盐类能与蛋白质结合,使之沉淀,因而可以发生刺激、收敛或腐蚀作用。药物的理化性质不仅直接决定药理作用的质和量,而且也决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等,从而间接地影响其作用。但是,同系物(主要结构相同,其中某些基团在同系列范围内加重或减轻者,称为同系物)的理化性质随其化学结构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改变,所以药物的作用最后还是决定于其化学结构。如对氨基苯甲酸(对位氨基安息香酸)是某些细菌的生长因素,磺胺类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上的相似,能发生竞争性障碍,而表现其抑菌作用。

    (二)药物的剂量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上,内服药的剂量按体重计算,外用药按水的体积计算。不同的剂量不仅可以产生药物作用强度的变化,还能产生质的变化。当药物剂量过小时不能发挥作用,能产生作用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机体能够耐受而不显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为最大耐受量,即极量;超过这个剂量就会发生中毒现象,引起中毒的剂量称中毒量;剂量再大些可引起机体死亡,这个剂量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以实验动物测定药物的毒性时,多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一般常用量是介于最小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这个范围称为安全范围,良好的药物应有较大的安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一般剂量增加,作用也增加,在具体应用时,药物的剂量必须灵活掌握,它随水产动物的种类、年龄、健康状况及环境因素(水温、pH、有机物含量等)等而异。

    (三)给药方法

    给药方法不同,吸收速度就不一样,体内浓度也有区别,因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体外用药一般是主要发挥局部作用的给药法,体内用药除驱肠虫及治细菌性肠炎病的药外,主要是发挥吸收作用的给药法。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挂篓(袋)法 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产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此法具有用药量小、方法简便、没有危险及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杀灭病原体不彻底(只能杀死食场附近水体中的病原体及常来吃食的水产动物体表的病原体)。因水产动物是自愿来摄食,所以,此法只适用于预防及疾病早期的治疗,水产动物必须有到食场来吃食的习惯及要求,同时药物最小有效浓度又必须低于水产动物的回避浓度,(如白鲢对硫酸铜50%的回避浓度是每立方米水体0.3克,而全池遍洒的治疗浓度是每立方米水体0.7克,回避浓度低于治疗浓度,硫酸铜不能作为挂袋预防的药物)且这浓度须能保持不短于水产动物来吃食的时间,同时一般需持续挂药3天。

    2.药浴法 将水产动物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此法也具有用药量少、方法简便、没有危险及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水体中的病原体不能杀灭,且为了治疗专门拉网,既麻烦又易损伤水产动物,引起应激反应,所以一般作为转池及运输前后消毒用。在流水池及换水方便的池塘,可降低水位、停止流水或减慢流速,全池遍洒药液,药浴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水位及流速,药物浓度应比一般药浴法为低,较下述全池遍洒法为高。
 
    3.遍洒法 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机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此法在外用药中杀灭病原体较彻底,预防、治疗均可用。惟用药量较前两者为大,计算池水体积较麻烦(尤其当池的形状不规则、池底高低不平时),如药物治疗有效浓度的安全范围较小时,使用不慎,容易发生事故,副作用也较大。

    4.浸沤法 将中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堆放在池中,杀灭池水中及机体外的病原体。此法适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

    5.涂抹法 在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此法适用于产卵亲体检查、注射催产剂时,及较大的鳖、蛙、白鱀豚等。用药量少、方便、安全、副作用小。涂抹时病体的头部一定要向上,以防药液流入鳃、眼睛、口腔,产生危险。

    6.口服法 将药物或疫苗与水产动物喜吃的粉状饲料,拌以黏合剂,制成适口的颗粒药饲(鳗只需拌入鳗饲料即可)投喂,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或增强机体抗病力。此法适用于预防及治疗,但当病情严重,病体已停止摄食时则无效。

    7.注射法 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注射法较口服法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疗效好、用药量少,疾病较重时电可使用,但太麻烦。所以一般只在亲体、保护动物及人工注射疫苗时采用;名贵品种的较小个体上有时也采用。

    (四)药物在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药物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产生效应,同时机体也改变药物,决定药物在体内的运转和过程。

    1.药物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需要经过各种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后还要经过细胞的超微结构膜,有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2.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药物吸收速度的有:

    (1)给药方法 各种给药方法的吸收由难到易、由慢到快的次序,一般为皮肤、口服、注射。同一方法,吸收面愈大,吸收就愈多、愈快。

    (2)药物理化性质 一般晶体比胶体易吸收,液体比固体易吸收,水溶性的比脂溶性的易吸收。

    (3)吸收环境 吸收环境内其他物质如食盐的存在、pH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都可影响吸收。吸收组织的循环优劣亦有显著影响。

    3.分布 吸收后药物,一般在血液中停留不久,迅速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组织。药物分布不仅与疗效关系密切,而且与药物在组织内的贮藏与不良反应等有关。

    4.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又称药物转化。药物经转化后,一般减少乃至完全失去其药理作用,故简称为解毒。有些药物必须先经体内的化学变化,才变成有效物质,但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最终结果仍是解毒。药物的解毒主要是在肝脏进行,这是由于肝脏内有丰富的酶系统参加催化过程所致,所以肝功能不良时,易引起中毒。

    5.排泄 体内药物消除的重要方式。各种药的排泄程度及速度不尽相同,为了维持药物的有效血浓度,需根据其排泄程度和速度,按一定的间隔时间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也可利用转运的特点加速或延缓其排泄速度。对于鱼类,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其次为肠及鳃,当鱼类肾脏有病时,用药要特别小心。

    (五)机体因素

    水产动物因种类、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反应也有差异。如中华鳖稚鳖对高锰酸钾的安全浓度为19.5毫克/升,而加州鲈鱼苗的安全浓度仅为0.74毫克/升,相差26倍以上;中华鳖稚鳖对福尔马林的安全浓度为45.9毫克/升,加州鲈鱼鱼苗为42.0毫克/升,两者很接近;中华鳖稚鳖对敌百虫的安全浓度为28.5毫克/升,加州鲈鱼鱼苗为0.04毫克/升,相差高达710倍以上。

    (六)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水产动物尤为明显,特别是外用药。如治疗车轮虫病全池遍洒硫酸铜的浓度随水温、pH、有机物含量等而改变;在夏天一般全池遍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中放硫酸铜0.5克,而在冬季放1.4克才将病治好,如在夏天放此浓度,鱼很快就都死亡了。

 
(本文已被浏览 5186 次)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